时间: 2025-05-01 01:3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2:48
四战之地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四面受敌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理位置重要,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多个势力争夺或冲突的焦点。在军事或地缘政治的语境中,这个词强调了一个地区因其战略价值而频繁遭受战争或冲突的特性。
在文学作品中,“四战之地”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充满紧张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经常发生争执或冲突的地方。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军事战略分析中,这个词则用来具体描述那些因地理位置而频繁成为冲突焦点的地区。
“四战之地”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军事战略术语,后来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用以描述任何因地理位置而频繁遭受战争或冲突的地区。
在文化中,“四战之地”常与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警惕。
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联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无辜平民的苦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多次听到这个词,用来描述那些因政治或**冲突而频繁发生战争的地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四战之地,希望如风中残烛,摇曳却未熄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硝烟弥漫;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激烈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ttleground”或“hotspot of conflict”,虽然不如“四战之地”那样形象和富有历史感,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四战之地”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地理和军事术语,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它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珍视,是语言学*和表达中一个重要的词汇。
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颖川,~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去。齐国趁机修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