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9:33
词汇“[放杀死]”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或短语,它看起来像是由三个独立的汉字“放”、“杀”和“死”组合而成,但这种组合在标准汉语中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我们将分别分析这三个汉字的基本含义,并探讨它们可能的组合意义。
由于“[放杀死]”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需要创造性的解释。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种非标准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概念。
由于“[放杀死]”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创造性的使用:
这三个汉字都有悠久的历史,但“[放杀死]”作为一个组合并没有特定的词源或历史演变。
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种非标准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概念。
“[放杀死]”可能会引起一种强烈的、决绝的情感反应,联想可能包括放弃、终结、决断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创造性地使用这种非标准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想法。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放杀死]”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或决断: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表达一种决绝或终结的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创造性的翻译来表达相似的情感或概念。
“[放杀死]”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它的使用需要创造性和特定的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决断。通过深入分析和创造性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非标准词汇。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3.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