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3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32:17
*力才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力量弱,才能稀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某项任务或工作。
在文学作品中,*力才疏** 常用来描述主角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无力感,或者用来批评那些自不量力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谦虚地评价自己,或者批评他人能力不足。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人力资源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评估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力才疏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力*才疏** 这样的成语常被用来表达自谦。同时,这个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能力和责任的要求,即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应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无力感,让人联想到面对困难时的挫败感。它也可能引发对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思考。
在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力才疏* 的感觉。这促使我不断学和提升自己,以避免再次陷入这样的困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力*才疏心未甘,
夜读灯前志不凡。
书卷翻尽知行路,
明日扬帆破浪还。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背景音乐是低沉的大提琴声,这可以很好地表达*力才疏** 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acking in strength and talent" 或 "incompetent",但这些表达缺乏*力才疏** 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深度。
*力才疏*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个人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个人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薄】
3.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4.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