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6:42
“暴殄”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暴”和“殄”两个字组成。其中,“暴”通常指暴力、猛烈或过度,而“殄”则指灭绝、毁灭。因此,“暴殄”字面意思是指过度毁灭或浪费,常用来形容对珍贵物品或资源的严重浪费或破坏。
在文学作品中,“暴殄”常用于批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或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指责某人浪费食物或金钱。在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词也常被用来强调对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同义词:浪费、糟蹋、滥用 反义词:珍惜、节约、保护
同义词中,“浪费”强调无谓的消耗,“糟蹋”强调故意的破坏,“滥用”强调不当的使用。反义词则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暴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对珍贵事物的过度破坏或浪费。
在**传统文化中,珍惜资源和尊重自然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暴殄”这个词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尊重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行为。
“暴殄”这个词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浪费、破坏和不尊重。它可能引发对资源浪费的反思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人对食物的浪费,这种行为让我感到非常痛心。使用“暴殄”这个词可以很好地表达我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暴殄”:
在繁华的都市,
人们暴殄着大自然的馈赠,
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
都在无声地哭泣。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被过度开发的森林,树木被砍伐,动物失去家园。这种场景与“暴殄”这个词紧密相关,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waste”或“squander”,但这些词没有“暴殄”那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暴殄”这个词不仅是一个描述浪费和破坏的词汇,它还承载着对资源珍惜和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提醒我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份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殄】
(形声。歺(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殄,尽也。 、 《书·毕命》-余风未殄。 、 《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 、 《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 、 《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
【组词】
殄瘁、 殄绝、 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