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49:53
“人役”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人被当作奴隶或仆人一样对待的状态,即人的劳动力被他人无偿或低偿使用,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这个词汇强调了人的地位低下和被剥削的性质。
在文学作品中,“人役”可能用来描绘社会不公或历史时期的奴隶制度,如在描述古代社会或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及,通常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或法律学中,“人役”可能被用来讨论劳动条件、人权问题或社会正义。
“人役”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人”指人类,“役”指服务或劳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在描述人被当作劳动力使用的负面状态。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人役”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古代文明中,奴隶制度普遍存在,而在现代社会,虽然形式上不再有奴隶,但劳动剥削和人口贩卖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是“人役”概念的现代体现。
提到“人役”,人们可能会感到同情和愤怒,因为它触及了人权和尊严的核心问题。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公和历史暴行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接触到“人役”的情况,但通过新闻报道、书籍或电影,可以了解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剥削问题,这些都是“人役”概念的现实反映。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人役”来象征压迫和反抗:
在铁链的束缚下,我们是沉默的人役, 但心中的火焰,永不熄灭,等待黎明。
视觉上,“人役”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锁链、疲惫的面孔和无助的眼神。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脚步声或无声的哭泣。
在不同文化中,“人役”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含义——人的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slave”或“forced labor”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人役”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公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和讨论“人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反思现实,并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