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3:38
弃甲倒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抛弃盔甲,转向敌人的一方。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或冲突中,一方士兵或将领放弃抵抗,转而支持敌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背叛原来的立场或团体,转而支持对立的一方。
“弃甲倒戈”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甲指盔甲,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背叛行为,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忠诚和信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弃甲倒戈”这样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尤其是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和不忠。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信任和忠诚的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背叛朋友或同事的人,提醒人们要警惕这样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弃甲倒戈”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变化,如季节的更替,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变迁。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片或电影片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弃甲倒戈”的场景。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悲壮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背叛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coat”或“switch sides”,虽然它们没有“弃甲倒戈”那么具体地指向军事场景,但都表达了背叛的概念。
“弃甲倒戈”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背叛行为。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丰富。
若是这个月破不得,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徐庶成真》:“须臾,贼众纷纷~而北。”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