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32
弃甲投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丢弃盔甲和武器。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或冲突中放弃抵抗,投降或认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或挑战面前放弃斗争,选择屈服或逃避。
弃甲投戈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实际行为,甲指盔甲,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战争中的投降,也用来比喻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的放弃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坚持和勇敢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弃甲投戈往往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着软弱和失败。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困难面前选择放弃的行为。
弃甲投戈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无奈和失败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混乱和士兵的绝望。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决策。
在个人生活中,弃甲投戈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面对职业挑战、人际关系问题或个人目标时选择放弃的情况。例如,一个人可能在面对职业晋升的压力时选择辞职,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弃甲投戈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的洗礼下,
我看见他们弃甲投戈,
心中的旗帜,
却在风中更加坚定。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丢弃盔甲和武器,脸上带着绝望的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场的喧嚣声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投降士兵的低语和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ay down arms" 或 "surrender",这些词汇也用来描述在战争或冲突中的投降行为。
弃甲投戈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仅描述了战争中的投降行为,也广泛用于比喻在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面前的放弃。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中对坚持和勇气的重视,同时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放弃和失败的情感。
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3.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