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6:08
词汇“伐阇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来源于梵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使用。因此,我将基于其可能的梵语来源进行分析。
“伐阇罗”(Vajra)在梵语中指的是金刚杵,是一种象征性的武器,常与印度教和**中的神祇如因陀罗和金刚手菩萨相关联。它象征着不可摧毁和坚定不移的力量。
在**和神话语境中,“伐阇罗”常被用作神圣的象征,代表智慧和方法的结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坚韧或不可战胜的精神。
“伐阇罗”源自梵语,随着**的传播,这一词汇也被引入到其他亚洲语言中,如藏语和日语。
在**文化中,“伐阇罗”是重要的象征物,代表佛法的坚固和不可动摇。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任何形式的坚定和不可摧毁的特质。
“伐阇罗”给人以强大和不可战胜的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力量和坚韧的向往。
由于“伐阇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较少,个人应用可能更多体现在**或精神实践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伐阇罗”比喻为内心的坚定:
心如伐阇罗,坚不可摧, 在风雨中屹立,不曾动摇。
视觉上,“伐阇罗”可能让人联想到金属的光泽和形状;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寺庙中的钟声或诵经声。
在不同文化中,“伐阇罗”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亚洲**文化中,其象征坚固和力量的意义是普遍的。
“伐阇罗”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在**和精神领域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深度。
1.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2. 【阇】
3.
【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罗,以丝罟鸟也。 、 《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 《韩非子·难三》-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组词】
罗尉、 罗落、 罗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