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6:24
“休书”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字面意思是指一封正式的文书,用于表达终止某种关系或状态的意愿。在古代,最常见的用法是指丈夫写给妻子的离婚文书,即解除婚姻关系的正式文件。
“休书”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休”意味着停止或结束,“书”则是文书或文件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法律体系中更多使用“离婚协议”等词汇,使得“休书”的使用频率降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事项,因此“休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婚姻关系的结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限制。
“休书”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失去、分离和人生的转折点。在个人表达中,使用“休书”可能会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虽然“休书”一词的使用已大大减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历史研究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例如,在研究古代婚姻法或女性历史时,了解“休书”的概念和使用是必要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爱情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休书”来增加历史感和情感深度:
在那古老的庭院深处,
一纸休书,终结了千年的誓言。
泪滴落在泛黄的纸上,
是爱的终结,还是新的开始?
结合视觉元素,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女子收到休书时的情景,画面中可能包含悲伤的表情、古老的家具和昏暗的光线。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筝的哀婉旋律,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ivorce papers”或“annulment”,它们在概念上与“休书”相似,但在法律程序和文化含义上有所不同。
“休书”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中已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了解和研究“休书”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法律,也能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1.
【休】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休,息止也。 、 《尔雅》-休,息也。 、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 《五经文字》-休,象人息木阴。 、 《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诚上休陛下余光。 、 《诗·大雅·民劳》-汔可小休。 、 《礼记·月令》-毋休于都。 、 《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 、 唐·杜甫《兵车行》-未休关西卒。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 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 、 《资治通鉴·唐纪》-命士少休。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将士更休。 、 、 《聊斋志异》-既暮,休于旅舍。
【组词】
休日、 休舍、 休士、 休坐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