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6:25
“伏诛”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犯罪者被捕并受到法律的惩罚,通常指被处死。这个词汇强调了犯罪者的罪行被揭露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伏诛”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伏”意为屈服或被制服,“诛”意为杀戮或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伏诛”常与正义和法律的威严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对死刑的争议增加,这个词汇的使用也变得更加谨慎。
“伏诛”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正义得到伸张的正面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犯罪和惩罚的严肃思考。它让人联想到法律的不可侵犯性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时,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法律和社会正义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诛”来象征正义的力量:
黑暗中潜伏的罪恶, 终将在光明的审判下伏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法庭的场景,法官宣判罪犯的死刑,象征着正义的实现。在音乐中,可以选择庄严或肃穆的旋律,来表达“伏诛”所带来的严肃和正义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ecuted”或“put to death”,这些词汇也强调了犯罪者受到法律的最终惩罚。不同文化中对死刑的态度和使用情况各异,这也影响了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境。
“伏诛”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和法律精神。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