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8:45
擒奸摘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捉拿奸邪,揭露隐伏的罪恶”。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不法行为的揭露和惩治,通常用于形容正义的一方对邪恶势力的打击和清除。
在文学作品中,擒奸摘伏 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或正义力量对抗邪恶势力的场景,强调正义的胜利和邪恶的失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法律、政治或社会正义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强调对不法行为的打击。
同义词: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扫除奸邪 反义词:姑息养奸、纵容恶行
擒奸摘伏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擒”(捉拿)、“奸”(奸邪)、“摘”(揭露)、“伏”(隐伏)四个字组成,历史悠久,源自古代对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擒奸摘伏** 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憎恶,是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被用来强调法律和道德的执行。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义感和安全感,联想到英雄形象和正义的胜利。它激发人们对正义的向往和对邪恶的憎恨。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法律**时,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正义的追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擒奸摘伏显英豪,正义之剑斩魔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英雄手持利剑,面对邪恶势力,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斗的号角声和群众的欢呼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或概念也有,如英语中的“fight evil”或“bring justice to the wicked”,但具体表达和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擒奸摘伏 这个成语在强调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
1.
【擒】
(形声。从手,禽声。本义:捕捉。古籍本作“禽”)。
同本义。
【引证】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组词】
擒捕、 擒捉、 擒讨
2.
【奸】
(会意。从三女。本义:奸邪,虚伪狡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姦,私也。 、 《广雅》-姦,盗也。 、 《三苍》-在内曰姦,在外曰宄。 、 《国语·鲁语》-用轨之财者为姦。 、 《书·舜典》-寇贼姦宄。 、 《墨子·辞过》-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衺(xié同邪)。 、 《商君书·开塞》-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姦,无姦则民安其所乐。 、 《梦辞·惜贤》。注:“乱在内曰姦。”-荡渨湋之姦咎兮。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姦。 、 《楚辞·招魂》。注:“恶也。”-多贼姦些。 、 张衡《西京赋》。注:“邪也。”-姦宄是防。 、 诸葛亮《出师表》-作奸犯科。 、 、 明·刘基《卖柑者言》-吏奸而不知禁。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奸人构陷。
【组词】
奸慝、 奸顽、 奸回、 奸智、 奸侠、 奸非、 奸利、 奸证、 奸钱、 奸事、 奸市、 奸宄
3.
【摘】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chì)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摘,摭果树实也。 、 《广雅》-摘,取也。 、 《新唐书·承天皇帝传》-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以摘之。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摘而藏之。
【组词】
摘胆剜心、 摘肩儿、 摘青、 摘瓜抱蔓、 摘桃子、 摘棉花;摘苹果
4.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