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6:59
“带砺山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带着磨刀石,穿越山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准备充分地面对挑战。
在文学作品中,“带砺山河”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或志士仁人的形象,强调他们的决心和勇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它仍然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探险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准备充分、决心坚定的行动。
同义词:
反义词:
“带砺山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与古代的军事和探险活动有关。在古代,战士们常常带着磨刀石(砺石)准备随时磨刀,以保持武器的锋利。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的决心和准备。
在文化中,“带砺山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勇”和“志”的概念,强调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精神在的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赞扬。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勇敢、坚定和准备充分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决心和勇气。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决心,不畏艰难。例如,在准备一项重要的考试或项目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激励自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带砺山河,心怀壮志, 不畏风雨,勇往直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勇士带着砺石穿越险峻的山河,背景音乐可以是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epared for the worst”或“ready for any challenge”,但这些表达没有“带砺山河”那种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带砺山河”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决心和勇气,是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一个重要的资源。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朝廷当待以虞宾,统承礼物,~位在诸王侯上。
1.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2.
【砺】
(形声。从石,厉声。本义:粗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山海经·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 《礼记·内则》-刀砺。 、 《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组词】
砺石、 砺砥
引申为磨。
【引证】
《史记·伍子胥列传》-胜自砺剑。
【组词】
砺剑、 砺砥、 砺戈秣马、 砺兵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