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7:49
“柙虎樊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关在笼子里的**和熊”。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被限制或束缚的强大力量,通常指那些有能力但受制于环境或条件的人或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柙虎樊熊”常用来形容英雄或有能力的人被困或受限,无法施展才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虽然有能力,但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发挥。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有能力但受限的员工。
“柙虎樊熊”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动物的囚禁描述,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人的处境。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虎和熊都是象征力量和勇气的动物。因此,“柙虎樊熊”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于力量和自由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不合理的制度或环境,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有能力但受困于环境的人,引发对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有能力的朋友或同事,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时“柙虎樊熊”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表达这种情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柙虎樊熊夜啸风,英雄无路泪空流。”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关在笼子里的**和熊,它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不甘和渴望。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动物的低吼声,传达出被困的愤怒和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ion in a cage”或“a bear in a trap”,都用来比喻有能力但受限的情况。
“柙虎樊熊”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个人在面对限制时的困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
1.
【柙】
(古文象形。从木,甲声。本义:关兽的木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柙,槛也,以藏虎兕。 、 《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 、 《菩提寺疏》-实则禽槛豕匣也。 、 《后水浒传》-杨幺虽有忠义之心,其余虎性岂能易驯?幸得入柙,留之必遗后患。
【组词】
柙板、 柙床
2.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3.
【樊】
(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篱笆)。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 、 《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 、 《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组词】
樊棘、 樊鹿、 樊圃
4.
【熊】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引证】
《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各蛰。 、 《尔雅》-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 、 《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黄能入于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