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09:4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9:48:29
“烦渴”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极度口渴而感到烦躁不安。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缺水或长时间未饮水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烦渴”可以用来描绘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真实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烦渴”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口渴难耐时的情绪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病症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中,“口渴”更侧重于生理上的需求,而“渴求”和“渴慕”则更多用于形容对某物的强烈愿望。反义词“解渴”和“满足”则表示已经缓解了烦渴的状态。
“烦渴”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词汇在描述生理和心理状态时变得更加常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烦渴”可能与生存挑战、自然环境恶劣等主题相关。例如,在描述探险或灾难情境时,这个词汇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困境和紧迫感。
“烦渴”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焦虑和不安,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长途徒步旅行中体验到烦渴的感觉,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在诗歌中,可以将“烦渴”融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烈日下的沙漠,烦渴如影随形,每一粒沙都诉说着干涸的渴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干旱的沙漠,烈日下的人物表情痛苦,嘴唇干裂。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沙的声音或是人物因口渴而发出的呻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ched with thirst”或“thirsty to the point of irrit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因极度口渴而感到烦躁的含义。
通过对“烦渴”这一词汇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人类基本生存状态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能够传达生理上的需求,还能反映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是语言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元素。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渴】
(形声。从水,曷声。本义:水干 )。
口渴。
【引证】
《广韵》-渴,饥渴。 、 《诗·王风·言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小雅·采薇》-载饥载渴。 、 宋·苏轼《浣溪沙》-日高人渴漫思茶。
【组词】
好渴;当你渴的时候到罐子那里去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