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0:29
“万室之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拥有上万间房屋的城市或聚落。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规模宏大、人口众多的城市或聚落,强调其繁荣和人口密集。
在文学作品中,“万室之邑”常用来描绘古代都城的繁华景象,如《诗经》中就有“万室之邑,百雉之城”的描述,用以形容都城的宏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考古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用来描述古代城市的规模和结构。
同义词如“大都”和“巨邑”都强调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而反义词则强调相反的概念,如小规模或偏远。
“万室之邑”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文献,如《诗经》和《左传》等,用来描述古代都城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和考古学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在**古代,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万室之邑”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城市规模的词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宏伟、繁荣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都城的辉煌和历史的厚重。它激发了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我的历史学*中,我经常遇到“万室之邑”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都城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万室之邑,灯火辉煌,古道长街,历史流淌。”
想象一座“万室之邑”,可以看到密集的房屋、繁忙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听觉上,可能会有市集的喧嚣、马车的铃声和人们的交谈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megapolis”(大都会)在英语中用来形容同样规模宏大的城市。
“万室之邑”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城市的规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状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历史信息。
古者平准之法,使~,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藏。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室】
(会意。从宀从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义:内室)。
同本义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引证】
《说文》。段注:“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室,实也。 、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者宫室贵贱同称。 、 《说文系传》-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 、 《礼记·曲礼上》疏-若通而言之,则宫室通名,故《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别而言之,论其四面穹隆则曰宫,因其贮物充实则曰室。” 、 《礼记·问丧》-入室又弗见也。
【组词】
室间、 室庑、 室温、 室隅、 登堂入室;室匣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邑,国也。 、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组词】
敝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