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5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54:50
“正色危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态度严肃,言辞严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者以严肃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警告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正色危言”常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在关键时刻发表重要言论的情景,强调其言辞的严肃性和影响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以非常严肃的方式表达意见,尤其是在需要引起他人重视的情况下。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演讲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以严肃和权威的方式传达信息的场合。
同义词:
反义词:
“正色危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正色”指的是严肃的态度,“危言”则是指严厉的言辞。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严肃和权威的言辞被视为能够有效传达信息和警示他人的方式。因此,“正色危言”在强调言辞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肃、权威和正式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发表重要言论的场景,如领导人的演讲、教师的教诲等,这些场景往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听到一位同事正色危言地指出了项目中的潜在问题,这种严肃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确实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促使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诗歌中,可以将“正色危言”融入到描述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的严肃言辞中,如:
正色危言震四方,英雄气概传千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领导人在讲台上严肃地发表演讲的场景,背景是庄严的会议室。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严肃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正式和权威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with gravity”或“speak in a serious tone”,虽然这些表达不如“正色危言”那样具有强烈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严肃和权威的意味。
“正色危言”这个成语在强调言辞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专业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重要场合中以严肃和权威的方式表达意见的重要性。
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色】
3.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