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4:26
献谀(xiàn y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奉承、讨好,通常指为了取悦某人或获得某种利益而故意说好听的话或做出恭维的行为。
献谀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献”意为奉献、呈献,“谀”意为恭维、奉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带有贬义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献谀有时被视为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尤其是在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儒家文化中。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献谀有时也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社交技巧。
献谀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真诚和功利性的行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虚伪、不诚实和缺乏自尊。
在职场中,我曾目睹同事为了获得项目负责人的位置而对上级献谀,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个人的信誉和团队的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献谀”融入到对虚伪社交的讽刺中:
在金碧辉煌的殿堂,
献谀之声不绝于耳,
虚伪的笑容背后,
隐藏着利益的算计。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一群人在一个豪华的宴会上,表面笑容满面,但眼神中透露出不真诚。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一群人在会议室中,对领导的每一个决策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但私下里却议论纷纷。
在英语中,与“献谀”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flattery”或“sycophancy”。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献谀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贬义色彩,它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真诚和功利性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这种行为,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社交中保持真诚和自尊。
1.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2.
【谀】
(形声。从言,臾声。本义:奉承,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谀,谄也。 、 《庄子·渔夫》-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 、 《荀子·脩身》-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 《说苑·臣术》-从命病君谓之谀。 、 唐·韩愈《师说》-官盛则近谀。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诬谀之徒。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谄谀之臣。
【组词】
谀墓之金、 谀颂、 谀悦、 谀墓、 谀佞、 谀言
谄媚的话。
【引证】
《汉书·韦贤传》-唯囿是恢,唯谀是信。
【组词】
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