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1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13:07
暖炕:暖炕是**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供暖设施,通常由土坯或砖石砌成,内部可以烧火,通过炕体的热传导使整个炕面变暖,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暖炕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发明了这种利用火源加热的床铺。随着时间的推移,暖炕的制作材料和结构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功能和意义保持不变。
在**北方,暖炕不仅是取暖的工具,也是家庭聚会和社交的场所。它体现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家庭和谐与温暖的象征。
暖炕给人以温馨、舒适和安全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起家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是冬日里的一抹暖色。
在北方长大的孩子,可能都有在暖炕上玩耍、学*的记忆。暖炕不仅是取暖的地方,也是童年的乐园。
在诗歌中,暖炕可以被描绘为冬日里的温暖港湾:
北风呼啸,雪花飘飘,
暖炕之上,心暖如春。
家人团聚,笑声连连,
冬日的暖炕,是爱的港湾。
想象一下,一个寒冷的冬夜,窗外飘着雪花,屋内暖炕上铺着厚厚的棉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这种场景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是温馨和宁静的。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取暖设施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例如,韩国的“온돌”(ondol)也是一种利用地热取暖的系统,与**的暖炕有相似之处。
暖炕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取暖设施,也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是语言学和表达中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通过对暖炕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1.
【暖】
(形声。从日,爰(yuán)声。“煗”,从火,耎(ruǎn)声。本义:温度不冷也不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煗、作暖。-煖,温也。 、 《国语·鲁语上》-海多大风,冬煗。 、 《汉书·系传上》-孔席不煗。 、 《礼记·王制》-七十非帛不煖。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唐·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
【组词】
暖谷、 暖阳阳、 暖景、 暖丝、 暖煦、 暖意、 暖炉、 暖霁
使温暖。
【引证】
李直夫《虎头牌》-到来日牵羊担酒,与叔父暖痛去。
【组词】
暖心话、 暖耳、 暖酒、 把手暖一暖;兄弟情谊暖胸怀
2.
【炕】
(形声。从火,亢声。本义:干,烘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炕,干也。 、 《广雅》-炕,曝也。 、 《诗·匏叶传》-炕火曰炙。 、 《汉书·五行志》。-君炕阳而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