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5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7:46
“亡匿”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亡”和“匿”。字面意思是指“消失”或“隐藏”,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突然或秘密地消失,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或者隐藏起来以避免被发现。
在文学作品中,“亡匿”常用来描绘人物的逃避、隐居或失踪,增添故事的神秘感和悬疑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某人突然消失或隐藏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犯罪学中,“亡匿”可能特指犯罪嫌疑人或证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隐藏起来。
同义词中,“消失”强调的是不再存在的状态,“隐匿”侧重于有意识地隐藏,“潜逃”则特指逃避法律的行为。反义词则与“亡匿”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的是公开和可见的状态。
“亡”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死亡、失去等,而“匿”字则一直有隐藏的意思。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亡匿”这个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亡匿”可能与避世、隐居的思想有关,如古代文人墨客在政治失意后选择隐居山林。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与逃避责任、法律追究等负面行为相关联。
“亡匿”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未知和危险。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于失踪者的好奇和担忧,以及对于隐藏真相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亡匿”这个词,但在阅读侦探小说或观看悬疑电影时,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描述犯罪分子逃避追捕的情节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亡匿”:
月光下,影子亡匿,
寂静中,心跳如鼓。
谁在黑暗中潜行,
寻找那失落的秘密。
视觉上,“亡匿”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阴影、迷雾等元素,而在听觉上,它可能与寂静、心跳声、脚步声等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与“亡匿”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vanish”或“disappear”,但这些词汇缺乏“亡匿”所蕴含的隐藏和逃避的意味。
“亡匿”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消失和隐藏,还蕴含了情感上的神秘和不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