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20
怨讟(yuàn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怨”表示不满、怨恨,“讟”表示诽谤、怨言。结合起来,怨讟指的是因不满而发出的怨言或诽谤,通常带有负面情绪和批评的意味。
怨讟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人物因不满或受到不公待遇而发出的怨言,如古代诗词、戏剧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仍可见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怨讟可能被用来分析群体或个体的负面情绪表达。
同义词:怨言、诽谤、抱怨、不满 反义词:赞扬、称赞、满意、感激
怨讟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语境中仍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怨讟**常与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负面现象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百姓对暴政的怨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反映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怨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满、怨恨和批评。这种词汇在表达时需要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怨讟可能出现在对工作、生活或社会现象的不满表达中。例如,对不公平待遇的抱怨,或在社交媒体上对某些**的批评。
在诗歌中,怨讟可以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批判:
世道不公,人心怨讟,
长夜漫漫,何处是归途?
怨讟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破败的街道。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抱怨声或不满的嘀咕。
在英语中,怨讟可以对应为“grumbling”或“complaining”,但这些词汇在语义上可能不如怨讟那样强烈和具体。
怨讟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情感的词汇,常用于表达不满和批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通过深入分析怨讟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讟】
怨恨。
【引证】
《说文》-讟,痛怨也。 、 《汉书·五行志》-怨讟动于民。
【组词】
谤讟
诽谤。
【引证】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