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9:41
词汇“怨贰”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这个词汇的特殊性,我将尝试从我能找到的相关信息中进行分析。
“怨贰”的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怨恨和背叛。其中,“怨”指的是不满或怨恨的情绪,“贰”则有背叛或不忠的含义。
由于“怨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关于忠诚与背叛、情感与道德的讨论中出现。
由于“怨贰”的使用场景有限,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例句:
“怨贰”可能是古汉语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频率可能已经大大降低。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具体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在古代**文化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怨贰”这样的词汇可能在描述人际关系和道德冲突时出现。
“怨贰”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刻的情感纠葛。它可能引发对背叛和不信任的负面情感反应。
由于“怨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与它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怨贰”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道德挣扎,例如在小说或剧本中。
由于“怨贰”的含义较为抽象,它可能与一些深沉的音乐或暗色调的视觉艺术作品相关联。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怨贰”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怨贰”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贰】
(会意。从贝,弍,(èr)声。本义: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当云副也,益也。”-贰,副益也。 、 《易·坎卦》-簋贰用缶。 、 《周礼·乃酒正》-大祭三贰。 、 《礼记·曲礼》-取贰绥。 、 《周礼·职内》-受其贰令。 、 《左传·僖公十五年》-其卜贰圉也。 、 《周礼·春官·大史》-以贰六官。 、 《礼记·少仪》-乘副车则式,佐车则否。
【组词】
贰佐、 贰相、 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