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49
国故: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旧事物或文化遗产,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现代语境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指代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传统文化。
“国故”一词源于**古代,最初指的是国家的旧事或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初,随着“国学”概念的兴起,“国故”也常被用来指代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
在**,“国故”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国故的保护和研究被视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手段。
“国故”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怀旧和尊重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人们对传统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敬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一个关于国故的社区项目,旨在通过展览和讲座来推广**传统文化。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国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故”:
在古老的城墙下,
国故的影子轻轻摇曳,
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
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古籍堆中翻阅,周围是古朴的书架和泛黄的纸张。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文化遗产”或“传统知识”。例如,在印度,“梵学”(Sanskrit Studies)可以被视为类似的概念,指对古代印度语言和文化的研究。
“国故”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它提醒我珍视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鼓励我在现代语境中创新性地使用和传播这些知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国故”这个词,对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