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1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18:23
国无宁日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国家没有安宁的日子”,通常用来形容国家处于持续的动荡、不安定或战乱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绘一个国家的苦难历史或当前的困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或担忧。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国家的稳定性和安全状况。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国”和“无宁日”组成,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简洁和意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历史上,由于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人民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忧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苦难和不安。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家大事或历史**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无宁日,风雨飘摇,人民心系和平,盼望春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乱或动荡的画面,如破碎的家园、流离失所的难民。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警报声、枪炮声等。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a country in turmoil”或“a nation in chao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国无宁日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国家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是理解和分析国家状况的重要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战犯不除,~。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4.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