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4:34
词汇“[十世宥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十世宥之”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宽恕或原谅持续十代。这里的“十世”指的是十代人,而“宥”意味着宽恕、原谅。这个词汇强调了一种深远和持久的宽恕。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十世宥之”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家族的极大宽恕,通常是在极其严重的罪行或冲突之后,显示出一种超越时间和血缘的宽容和仁慈。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法律或道德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
“十世宥之”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宽恕和仁慈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历史或文化研究中仍被引用。
在**传统文化中,宽恕和仁慈被视为高尚的品德。“十世宥之”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即使在面对极大的罪行时,也应展现出宽容和仁慈。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君王的仁慈和智慧,以及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实用,但在讨论历史、法律或道德问题时,可以用来强调宽恕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十世宥之”来描绘一个充满仁慈和宽恕的场景,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结合古代宫廷的视觉元素,如龙袍、玉玺,以及古乐器的声音,可以更好地传达“十世宥之”的庄严和神圣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世代宽恕”或“永恒的宽恕”,但“十世宥之”特有的十代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并不常见。
“十世宥之”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古代*对宽恕和仁慈的重视。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宽恕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
固宜世祚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镇,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宥】
(形声。从宀(mián),有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广厦容人曰宥)。
宽仁;宽待。
【引证】
《说文》-宥,宽也。 、 《国语·周语》-宥,宽也。 、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知其冤而宥其失。
【组词】
宥世、 宥德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