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3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36:14
十三经:指的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集合,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乐经》(已失传)、《易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和《孝经》。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中,“十三经”常被提及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如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引用其中的经典语句来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在口语中,可能会用“十三经”来指代非常复杂或深奥的知识体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和文学研究中,“十三经”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十三经中的五部) 反义词:非儒家文献、异端邪说
“十三经”这一概念起源于汉代,当时官方确定了这些经典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文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典的内容和解释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地位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十三经”被视为知识的源泉和道德的指南,对教育、政治和社会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材料,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对于许多人来说,“十三经”可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古代智慧的敬畏。它们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连续性。
在个人生活中,了解“十三经”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引用“十三经”中的经典语句来增加作品的文化深度和历史感。
想象一位学者在古色古香的图书馆中研读“十三经”,或者听到古琴的悠扬旋律,这些都能唤起对这一概念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经典集合如西方的《圣经》或印度的《吠陀经》,也具有类似的文化和**重要性。
“十三经”不仅是古代文献的集合,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了解和研究这些经典,对于理解**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它们仍然能够提供道德指导和智慧启迪。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