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7:57
“坐于涂炭”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坐在炭火上,比喻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民之羸馁,日以涂炭。”在这里,“涂”指泥土,“炭”指炭火,整个成语形容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如同陷于泥沼和火坑之中。
在文学作品中,“坐于涂炭”常用来形容人物或群体遭受极大的苦难,如战争、灾难或社会不公带来的痛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极端的困境。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或社会群体的苦难经历。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困境或幸福时各有侧重,但“坐于涂炭”更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无法自拔的苦难。
“坐于涂炭”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描述战争或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苦难,还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极端的不幸或困境。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相对比,强调政府应该减轻人民的苦难,实施仁政。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政策或行为。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悲哀,因为它描绘了一幅人民遭受极大苦难的画面。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使读者或听众更能感受到所述困境的严重性。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传达对受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人民坐于涂炭,唯有希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人民在战火中挣扎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哀歌,来增强“坐于涂炭”这一概念的情感深度。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陷入绝境”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坐于涂炭”这个成语在描述极端困境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苦难的深度,还激发了人们对受苦人民的同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文本的情感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4.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