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4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42:09
厌战:指对战争或战斗感到厌倦、反感或不愿意继续参与的情绪或态度。
厌战一词由“厌”和“战”两个字组成,其中“厌”表示厌恶、不喜欢,“战”表示战斗、战争。这个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普遍反感。
在和平主义和反战**中,厌战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战争的负面影响和对和平的渴望。在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表达了厌战的主题,反映了社会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厌战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损失和家庭的破碎。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无谓的冲突。
在个人生活中,厌战可能体现在对长期压力或冲突的反感,例如对工作中的持续竞争或家庭中的矛盾感到厌倦。
诗歌: 厌战之心,如秋叶飘零, 在硝烟中寻找安宁。 枪声远去,和平的钟声响起, 愿世界从此不再有战争的阴影。
视觉:厌战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疲惫的士兵、破败的家园和哭泣的孤儿。 听觉:厌战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的枪炮声逐渐远去,和平的钟声缓缓响起。
在英语中,“war-weary”或“war-fatigued”可以对应“厌战”的概念,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和态度。
厌战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普遍反感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个词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1.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2.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