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0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09:56
词汇“夺衣”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夺衣”字面意思是指强行脱去或抢夺他人的衣物。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描述暴力或冲突的场景中,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或历史记载中。
“夺衣”由“夺”和“衣”两个字组成。“夺”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抢夺、夺取,而“衣”字则指衣物。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战争或社会冲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古代中国,衣物不仅是保暖和遮体的物品,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夺衣”行为不仅是对个人财产的侵犯,也是对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的挑战。
“夺衣”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如恐惧、愤怒或同情。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不公和贫困。
在现代社会,虽然“夺衣”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类似的情境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如抢劫案中受害者被强行脱去衣物。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夺衣”来象征失去尊严或自由的情景:
在暴风雨中,
他的衣裳被夺,
尊严随之飘散,
如落叶般无助。
“夺衣”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音乐和激烈的画面,如电影中的抢劫场景或历史剧中的战斗场面。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强行脱去他人的衣物——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strip”或“rob”来描述类似的行为。
“夺衣”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暴力行为和对个人尊严的侵犯。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语言表达中增加深度和多样性。
1.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