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5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55:46
强词夺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强有力的言辞来争取道理”,但实际上指的是不顾事实,用强硬的言辞或逻辑来为自己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行为辩护。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说话者不诚实或不公正。
在文学作品中,强词夺理常常用来描绘那些狡猾或不诚实的角色,他们试图通过欺骗或误导来获得优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批评某人无理取闹或不讲道理。在法律或辩论等专业领域,强词夺理可能指某人使用不正当的论据或逻辑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同义词:狡辩、诡辩、无理取闹 反义词:言之有理、合情合理、实事求是
同义词中,“狡辩”强调的是用巧妙的言辞来掩饰错误,“诡辩”则强调使用复杂的逻辑来迷惑他人,而“无理取闹”则更多指的是无端的争吵。反义词则强调说话或行为是基于事实和合理的。
“强词夺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言辞力量的重视。在历史演变中,这个词汇一直用来批评那些不诚实或不公正的言辞行为。
在**文化中,强调“理”和“义”的重要性,因此“强词夺理”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讲道理或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诚实、狡猾或不公正的行为。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说话者的信任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试图通过强词夺理来逃避责任或获得不正当的优势。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真理的殿堂,强词夺理如风中残烛,终将熄灭。”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辩论中挥舞着手臂,试图用激烈的言辞来说服他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锐的争论声或不和谐的辩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quibble”或“argue fallaciously”,它们也用来描述不正当的辩论或争论。
“强词夺理”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言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必须基于事实和公正。在交流中,我们应该追求诚实和合理,避免使用不正当的言辞来误导他人。
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他的话简直就是~,你不要信他。
1.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