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8:34
毁诬(huǐ wū)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毁”和“诬”。其中,“毁”意味着破坏、毁坏,而“诬”则指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结合起来,“毁诬”指的是通过捏造事实来诋毁或损害他人的名誉。
“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破坏、毁坏。“诬”字则源于古代汉语,意为捏造事实。两个字结合形成“毁诬”,强调通过捏造事实来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名誉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个人资产。因此,毁诬行为被视为道德败坏,社会对此类行为有强烈的谴责。
“毁诬”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和恶意。它可能引发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加害者的愤怒。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同事因为被毁诬而遭受不公正待遇,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名誉的重要性以及毁诬行为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毁诬”来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谴责:
风言风语,毁诬如刃, 割裂信任,伤痕难愈。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黑暗中低语,周围是扭曲的影子,这可以象征毁诬的行为。音乐上,可以选择低沉、阴郁的旋律来配合这种联想。
在英语中,“毁诬”可以对应为“slander”或“defamation”,虽然具体用法和法律定义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通过不实言论损害他人名誉。
通过对“毁诬”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描述不公正和恶意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毁诬”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对不公正行为的谴责,并促进社会对名誉保护的认识。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诬】
欺骗。
【引证】
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组词】
诬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引证】
《易·系辞》-诬善之人,其辞游。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诬守纳己赇。 、 、
【组词】
诬扳、 诬罪、 诬系、 诬良为盗;诬言、 诬罔、 诬诋、 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