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0:49
词汇“毁诋”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毁”和“诋”。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毁诋”的字面意思是诽谤、中伤,通常指用不实的言论或行为来损害他人的名誉或形象。
“毁”字古已有之,原意为破坏、毁坏,后来引申为名誉上的损害。“诋”字则有指责、诽谤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了“毁诋”这一词汇,专门指名誉上的恶意攻击。
在**传统文化中,名誉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个人资产。因此,“毁诋”行为被视为不道德且应受谴责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名誉侵权已成为法律追究的行为。
“毁诋”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恶意和伤害。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反思,以及对个人隐私和名誉权的保护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到关于“毁诋”的**,如网络暴力、职场诽谤等。这些经历提醒我们,保护个人名誉和尊重他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毁诋”来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谴责,如:
在这虚伪的舞台上,
毁诋之声不绝于耳,
愿真理之光照亮黑暗,
让正义之声响彻云霄。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黑暗中低语,试图用不实的言论伤害他人。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阴沉的音乐,增强“毁诋”带来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毁诋”可以对应为“slander”或“defame”,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名誉的损害和不实的言论。不同文化中,对名誉的保护和诽谤的法律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通过对“毁诋”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在个人表达中,正确使用“毁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不公正行为的谴责。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诋】
(形声。从言,氐(dǐ)声。本义:诬蔑,毁谤)。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二》-诋,毁也。 、 《汉书·刘向传》注-诋毁也,辱也。 、 《汉书·息夫躬传》-历诋公卿大臣。 、 《墨子·修身》-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组词】
诋诟、 诋讦、 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