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30
变迹埋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姓名,隐藏真实的身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为了逃避追捕、躲避仇家或者进行某种秘密活动而采取的隐秘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变迹埋名 常用于描述主人公为了正义或个人安全而采取的隐秘行动,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而改名换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为了逃避责任或债务而改变身份。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犯罪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采取的措施。
同义词: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匿名隐迹 反义词:抛头露面、公开身份、名正言顺
变迹埋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安全而采取的常见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逃避追捕,还用于形容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隐秘行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变迹埋名 常常与侠义精神、忠诚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在历史小说和戏剧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塑造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个人身份的英雄形象。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神秘和紧张。它让人联想到隐藏在暗处的英雄或逃犯,以及他们为了生存和正义所付出的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变迹埋名 可能不常遇到,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政治避难或逃避犯罪追捕,这个成语的概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 变迹埋名 融入描述一个英雄为了保护家人而采取的隐秘行动:
夜幕低垂,星辰隐匿,
英雄变迹埋名,心怀正义。
剑影闪烁,风声鹤唳,
只为守护,那一抹家的温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蒙面的人物在夜色中悄然行走,背景是模糊的城市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悬疑或紧张的背景音乐,如电影中的逃亡场景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o into hiding" 或 "assume a false identity",这些表达也用于描述为了逃避追捕或进行秘密活动而采取的隐秘行动。
变迹埋名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安全而采取的策略,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勇气。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这个成语的场合可能减少,但它所蕴含的隐秘和牺牲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3. 【埋】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