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0:3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0:38:01
“变颜变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脸色发生变化。基本含义是指因为情绪波动、惊讶、恐惧、愤怒等原因,导致人的面部表情和脸色发生明显的变化。
“变颜变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情绪变化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被认为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反映。因此,“变颜变色”这个词汇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用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突发**时的自然反应,以及情绪如何在人的面部表情上得到体现。它让我感受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观察到朋友在听到坏消息时的变颜变色,这让我意识到情绪的直接表达有时比言语更能传达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风轻拂,月影婆娑,她的变颜变色,如同夜空中最微妙的星光闪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听到惊人消息后的面部表情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摄影捕捉到。在音乐中,某些旋律的突然变化可能让人联想到“变颜变色”的情感波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pale”或“blanch”,虽然这些词汇更侧重于描述面部颜色的变化,而不是表情的变化。
“变颜变色”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情绪变化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人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沟通的细腻度和深度至关重要。
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别理她,小心她会~的。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