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0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06:49
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是一个地理术语,指的是位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一个广阔高原地区。它东临东高止山脉,西接西高止山脉,北至马哈拉施特拉邦,南达泰米尔纳德邦。德干高原是印度次大陆最大的高原,其地质结构主要由古老的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
在不同的语境中,“德干高原”可能被用来描述地理特征、历史**、生态系统或文化现象。
“德干”一词源自梵语“dakshina”,意为“南方”。德干高原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国的所在地,其名称和地理边界随着时间和政治变迁而有所变化。
德干高原在印度文化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多个和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印度独立的重要地区之一。
德干高原可能让人联想到印度的丰富历史、多元文化和自然美景。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地方,激发人们对探索和理解的渴望。
个人经历中,德干高原可能与旅行经历、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有关。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德干高原的一次旅行中体验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诗歌中,德干高原可以被描绘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历史的回声和自然的壮丽:
在德干高原的怀抱中, 古老的火山岩诉说着时间的秘密, 阳光洒在广袤的土地上, 映照出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德干高原的图片可能展示其广阔的草原、多彩的植被和独特的地质特征。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印度传统音乐,如塔布拉鼓的节奏,与德干高原的节奏感相呼应。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德干高原通常被称为“Deccan Plateau”,其使用和理解在不同文化中基本一致。
德干高原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符号,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了解德干高原不仅增进了对印度地理和历史的认识,也丰富了个人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1.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