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1:13
大直若屈 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字面意思是说,非常正直的人看起来好像有些弯曲,非常灵巧的人看起来好像有些笨拙,非常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有些迟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真正有才能或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外表不显山露水,不张扬,不炫耀。
在文学作品中,大直若屈 常用来形容那些内心正直但外表谦逊、不显露锋芒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那些不张扬但实际能力很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真实能力,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嫉妒的策略。
大直若屈 源自《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的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即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不显山露水——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内敛被视为美德。大直若屈** 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真正的强者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炫耀来证明自己。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仍然被许多人所推崇,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和低调领导的环境中。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但实际能力很强的人。它鼓励人们不要轻易展示自己的全部能力,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展现出来。
在职场中,我遇到过一些同事,他们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提出关键的解决方案,这种大直若屈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在诗歌中,可以将“大直若屈”融入描述一个看似平凡但实则非凡的人物:
他步履轻盈,如风过林,
大直若屈,不露锋芒。
心中藏海,波澜不惊,
在平凡中,见真章。
想象一个平静的湖面,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但湖底却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和能量。这种景象可以很好地象征“大直若屈”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来表达,意味着表面平静的人或事物往往内部深邃且强大。
大直若屈 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谦逊和内敛,不要轻易展示自己的全部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那些看似平凡但实则非凡的人和事。
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