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3:07
大直若诎 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字面意思是最大的正直看起来像是弯曲的,比喻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可能显得不那么正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像是有所妥协。
在文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内心正直但为了大局或长远利益而不得不暂时忍让或妥协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那么坚定或直接,但实际上非常正直和坚定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策略性地表现出妥协姿态以达到最终目标的人。
同义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反义词:表里如一、直言不讳
这个成语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道”的不可言说和不可捉摸,以及真正的高人往往表现得平凡甚至拙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真正的正直和智慧往往不显山露水。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融合思想,即“内圣外王”的理念,强调内在的正直和外在的灵活性相结合。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直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智慧。
这个成语给人以深沉和智慧的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依然保持正直和原则的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仅要有坚定的立场,还要有灵活的策略。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他总是能够在团队冲突中找到平衡点,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在妥协,但实际上他始终坚持公司的长远利益,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大直若诎”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纷扰的世界里,他如一棵树, 大直若诎,根深叶茂, 风雨中,他弯曲却不折断, 坚守着,那份不变的正直。”
想象一棵在风中弯曲的树,虽然枝条随风摇摆,但树干依然坚挺,这种形象可以很好地诠释“大直若诎”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表达的是表面平静但内心深邃和智慧的人。
通过对“大直若诎”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对挑战的重要智慧。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诎】
(形声。从言,出声。本义:言语钝拙)。
同本义。
【引证】
《广韵》-诎,辞塞。 、 《说文通训定声》-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 、 《墨子·公输》-公输盘诎。 、 《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