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21:4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21:44:40
奏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指古代官员向**或上级报告事务的书面文件,类似于现代的报告或奏折。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奏记”常用于描述官员的正式文书,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官员们常用奏记向**汇报政务、军事、财政等重要事项。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被更现代的词汇如“报告”、“文件”等替代。
同义词:奏折、报告、文书 反义词:无明确反义词,但若从功能上考虑,“奏记”的反义词可能是“私人信件”或“非正式通信”。
“奏记”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奏”字意为向上级报告,“记”字意为记录或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但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中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古代社会,奏记是官员与沟通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奏记的内容和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古代**的礼仪文化和官方文书的规范性。
提到“奏记”,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严肃的官僚体系和繁复的礼仪。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正式感,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在现代生活中,“奏记”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文学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相关文献和历史。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奏记”这个词来增加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氛围。例如,描述一个古代官员如何精心撰写奏记,以期得到**的青睐。
结合古代宫廷的视觉元素,如龙袍、玉玺、宫殿等,可以增强“奏记”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官员在书写奏记时的笔触声和纸张摩擦声,营造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方文书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如英国的“公文”(Despatch)或“报告”(Report),但它们的功能和重要性与“奏记”相似。
“奏记”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奏】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屮”(chè),初生的草,有上进义;中为双手形;下为“本”(tāo),行趋之义。本义:奉献,送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奏,进也。 、 《虞书》-敷奏以言。 、 《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 、 《诗·小雅·宾之初筵》-各奏尔能。 、 《书·益稷》-予乘四载,随水刊木,既益奏庶鲜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使奏其技。 、 《论衡·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 萧纪《同萧长史看妓》-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 、 方苞《狱中杂记》-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己。
【组词】
奏舞、 奏歌
2.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记,疏也。 、 《广雅》-记,识也。 、 《礼记·内则》-记有成。 、 《礼记·学记》-记间之学。 、 《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记天圣中。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
【组词】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 记心、 记念、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