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6:05
发窘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感到尴尬、难堪或局促不安。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某种社交场合或情境下,由于某种原因(如说错话、做错事或遇到尴尬的情况)而感到不自在、紧张或羞愧的心理状态。
发窘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广泛,尤其是在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尴尬情境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活动,增强情节的真实感。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尴尬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发窘 可能被用来分析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反应。
同义词:尴尬、难堪、局促、羞愧 反义词:自在、从容、自信、得意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尴尬或不自在的状态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尴尬”更侧重于社交场合中的不适应,而“难堪”则强调因错误或失败而感到的羞耻。
发窘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发”(产生、出现)和“窘”(困难、尴尬)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窘”已有困难、困窘的含义,而“发窘”则是近代汉语中形成的复合词,用以描述因某种原因而感到的尴尬状态。
在文化中,面子文化尤为重要,因此发窘** 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尴尬情境时尤为常用。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对自我形象和他人评价的敏感性。
发窘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尴尬、不自在和羞愧。它可能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交行为,使人在类似的情境中更加谨慎。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发窘的经历。例如,在重要的会议上说错话,或在社交聚会上不小心做出尴尬的举动,这些都可能让人感到发窘。
在诗歌中,发窘 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如:
在人群中,他发窘了,
像一只迷失的羊,
寻找着归途的方向。
发窘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脸红、低头或手足无措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尴尬的沉默或不自在的笑声。
在英语中,发窘 可以对应词汇如 "embarrassed" 或 "awkward"。这些词汇在描述尴尬状态时与发窘有相似的含义,但在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发窘 是一个描述人际交往中尴尬状态的重要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心理反应,也体现了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发窘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情境。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窘】
(形声。从穴,君声。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窘,迫也。 、 《诗·小雅·正月》。传:“困也。”-又窘阴雨。 、 《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步。 、 贾谊《服鸟赋》-窘若囚拘。 、 《列子·黄帝》-窘于饥寒。 、 《汉书·郭解传》-贼窘自归。 、 《齐民要术·序》-穷窘之来,所由有渐。 、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组词】
窘极、 窘冗、 窘辱、 窘涩、 窘穷、 窘敝、 窘暴、 窘乏、 窘匮、 窘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