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2:03
流汗浃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汗水流到背脊,形容非常劳累或紧张。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努力、紧张或炎热的环境下,汗水大量流出,以至于湿透了背部的衣服。
流汗浃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劳动和汗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流汗浃背常与勤劳、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劳动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正面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炎热和劳累的负面情感反应。
在炎热的夏日,我曾经在户外工作,体验到了流汗浃背的感觉,那是一种既辛苦又充实的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烈日下,流汗浃背的农夫,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
想象一个炎热的夏日,农民在田间劳作,汗水顺着背脊流淌,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或纪录片来呈现,同时配上自然界的声音,如蝉鸣和风声,增强感官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weating buckets" 或 "dripping with swea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劳累和汗水的概念。
流汗浃背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身体上的劳累,也反映了精神上的努力和坚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词汇,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物的状态和情感。
[桂员外]猛然惊醒,流汗浃背,乃是一梦,身子却在寓所,天已大明了。
圣公藉新市之兵,盆子凭赤眉之众,其乌合同也。圣公称尊,~;盆子建号,宛缩欲啼,其负乘同也。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
3.
【浃】
(形声。从水,夹声。本义:湿透)。
同本义。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流浃背;浃髓沦肌,浃髓沧肤,浃沦肌髓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