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1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11:08
词汇“射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射堋”进行分析:
“射堋”(shè péng)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指的是古代城墙上用于射箭的凸出部分,也称为“射台”或“箭楼”。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高于城墙的平台,使弓箭手能够更好地射击敌人。
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可以看到“射堋”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战争的场景,增强历史氛围。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被更现代的术语如“箭楼”、“防御工事”等替代。
“射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体词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由“射”(射击)和“堋”(凸出的平台)两个字组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城墙和射堋是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防御技术和建筑水平。
提到“射堋”,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以及士兵们保卫家园的英勇形象。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军事的严肃感。
由于“射堋”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阅读古代文献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射堋”来描绘古代战争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想象一下,站在古代城墙的射堋上,可以听到弓弦的震动声和箭矢破空的声音,看到远处敌军的身影在烟尘中若隐若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防御设施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欧洲的“箭塔”(arrow tower)等。
“射堋”是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技术,也承载了古代战争的历史记忆。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尽管在现代生活中很少直接使用,但它仍然是语言学*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1.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
2.
【堋】
(说文作“丧葬下土”讲)。
分水堤(战国时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所创建)。
【引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