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2:20
吞舟之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能够吞下船只的大漏洞”,比喻极大的疏忽或漏洞。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系统或计划中的重大缺陷,以至于无法弥补或难以修复。
在文学作品中,吞舟之漏 常用于形容故事情节中的重大转折或人物的重大失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人的疏忽或某个计划的缺陷。在专业领域,如工程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系统中的重大安全隐患或管理漏洞。
同义词:重大疏忽、致命缺陷、严重漏洞 反义词:无懈可击、完美无缺、滴水不漏
吞舟之漏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吞舟之鱼,不游支流。”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极大的漏洞或疏忽。
在传统文化中,吞舟之漏** 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小失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提醒人们在管理、工程等领域要注重细节,防止出现重大失误。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它提醒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细心,不可掉以轻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团队项目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而导致整个计划失败的情况,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吞舟之漏 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吞舟之漏难补,唯有心细如发,方能渡过这茫茫人海。”
想象一幅画面:一艘大船在汹涌的海浪中摇摆,船底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海水不断涌入,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诠释吞舟之漏 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hilles' heel”,意指某人或某事的致命弱点。
吞舟之漏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疏忽大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避免因小失大。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