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9:24
吼声:指动物或人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通常表示愤怒、警告、呼唤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吼声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汉语中的“吼”,意为发出响亮的声音。在古代文献中,吼声常用来形容动物的叫声,后来扩展到人的声音表达。
在许多文化中,吼声与力量和威严联系在一起。例如,狮子在非洲文化中象征着勇气和力量,其吼声被视为一种强大的象征。
吼声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愤怒、恐惧或兴奋。它能够激发听者的情绪反应,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安或紧张感。
在日常生活中,吼声可能出现在体育比赛或音乐会等场合,人们通过吼声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支持。
在诗歌中,吼声可以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夜幕下,狼的吼声穿透寂静, 如同古老的咒语,唤醒沉睡的灵魂。
在不同文化中,吼声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狮子的吼声常与勇气和领导力联系在一起,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多地与神秘和敬畏相关。
吼声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吼声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个人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吼声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用来传达强烈的情感和意图。
1.
【吼】
(形声。从口,孔声。本义:大声叫)。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吼,声也。
【组词】
虎吼;狮子吼;大炮一再地吼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