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9:20
“游手偷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游荡懒散,不务正业,偷懒闲逛。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工作,喜欢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游手偷闲”常用来描绘那些懒惰、不负责任的角色,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时被描述为游手偷闲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或调侃那些不积极工作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可能会探讨如何避免员工游手偷闲,提高工作效率。
同义词中,“懒散”强调的是缺乏活力和动力,“无所事事”强调的是没有具体的事情做,而“游手偷闲”则更强调的是故意逃避工作和责任。
“游手偷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勤劳美德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游手偷闲”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反映了社会对工作态度的期待和规范。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浪费时间、不珍惜生命的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我对这些人的看法和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尽量避免游手偷闲,总是努力工作并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我相信通过勤奋和努力,可以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光初照,勿游手偷闲,每一刻皆是生命的馈赠。”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懒散的人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看电视。听觉上,可能是电视的声音和偶尔的打哈欠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afing around”或“idling away”,它们也传达了类似的不积极工作的意思。
“游手偷闲”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负面含义,强调了社会对勤劳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传达对懒惰行为的批评态度。
诚以游手偷闲,所以长其心之淫欲,劳心劳力,所以增其量之所不能。
李石曾《驳论中国今日不能提倡共产主义》:“曾不得一享其利,而~之辈反得以坐享其成,而无匮乏之忧,更何人尽心于殖产之途者?”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4.
【闲】
(会意。从门中有木。本义:栅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闲,阑也。 、 《易·家》。注;“阑也。”-人闲有家。 、 《易·大畜》。注:“阂也。”-日闲舆卫。 、 《周礼·虎贲氏》。郑玄注:“闲,梐枑。”贾公彦疏:“闲与梐枑皆禁卫之物。”-舍则守王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