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0: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0:03:44
“崖略”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悬崖的轮廓或大致形状。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形容山崖的险峻或轮廓。
在文学作品中,“崖略”可能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或险峻,增强文本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地理学,可能会使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悬崖的形态。
“崖”字古已有之,指的是陡峭的山边或水边,而“略”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大致的轮廓或形状。这个词汇的组合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可能因为更精确或现代的词汇已经取代了它。
在**传统文化中,山和水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如“山水诗”、“山水画”等。因此,“崖略”这样的词汇可能会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和审美情趣。
“崖略”这个词给人一种高远、险峻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的赞美和抒怀。
由于“崖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或使用它。但在阅读古文或欣赏自然风光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意境和美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初照,崖略如画,山风轻拂,心随云飘。”
想象一幅画面:晨曦中的山崖,轮廓清晰,阳光洒在峭壁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而壮丽的自然风光。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cliff outline”或“cliff profile”来大致表达相似的意思。
“崖略”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文化底蕴。在学*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略】
(形声。从田,各声。本义:封疆土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略,经略土地也。 、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