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5:55
词汇“崖趾”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山崖的底部或山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崖趾”由两个字组成:“崖”指的是陡峭的山边或悬崖,“趾”通常指脚趾,但在这种组合中,它引申为底部或基础。因此,“崖趾”指的是山崖的底部或山脚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崖趾”可能用来形容山崖的险峻或壮丽,尤其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在地理学或地质学的专业领域,可能会用到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山体的结构。
“崖趾”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仍有所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山常常被赋予崇高、永恒的象征意义,因此“崖趾”这样的词汇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可能与坚韧、稳重等品质相联系。
“崖趾”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壮丽,以及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敬畏。
由于“崖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它。不过,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偶尔会遇到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
在创作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崖趾”来描绘山崖的底部,以此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
想象一下,站在崖趾上,可以听到风声、水声,看到岩石的纹理和植被的生长,这些都是与“崖趾”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与“崖趾”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foot of the cliff”。
“崖趾”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和地理学意义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它能够提供精确而富有诗意的表达。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精确性是有帮助的。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趾】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易·贲卦》-贲其趾。 、 《易·噬嗑卦》-屦校灭趾。 、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 、 《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 、 左思《吴都赋》。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足趾之所不蹈。
【组词】
趾股、 趾踵、 趾踵相接、 趾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