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7:03
“敢言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这个词汇强调的是勇气和坦率,不畏惧可能带来的后果,勇于表达真实的想法。
在文学作品中,“敢言之”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揭露真相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直率和勇气。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或法律辩论中,这个词汇强调的是诚实和公正。
同义词中,“直言不讳”强调的是说话的直接性,而“坦率”则更多指的是性格上的直爽。反义词中,“含糊其辞”指的是说话不明确,而“畏首畏尾”则形容人胆小怕事。
“敢言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直言不讳的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价值和接受度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敢言之的人往往被视为有胆识和正义感的代表。在现代社会,随着**的提倡,这个词汇的使用更加广泛,但也需要注意在不同文化和组织中的敏感性。
“敢言之”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鼓舞。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这种精神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敢言之的情况。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我勇敢地提出了一个可能引起争议的建议,虽然起初遭到了反对,但最终这个建议被采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敢言之”:
在沉默的海洋中, 我愿做那敢言之的浪花, 冲破束缚,奔向自由的岸边。
想象一个勇敢的演讲者在人群前大胆发言的画面,或是听到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在阐述真理,这些都是“敢言之”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one's mind”或“boldly speak the trut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勇气和诚实。
“敢言之”这个词汇在我看来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代表了勇气和直率,也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勇于坚持真理。
1.
【敢】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敢,进取也。 、 《广雅》-敢,勇也。 、 《贾子道术》-信理遂惔谓之敢。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洁廉而果敢者也。 、 《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 《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国志·董袭传》-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组词】
敢毅、 敢士、 敢直、 敢勇、 敢断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 《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 、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组词】
敢说;敢想;敢干;敢士、 敢勇当先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