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3:26
“吃得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能够承受或经受得住某种压力、负担或考验。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具有足够的能力或条件来应对挑战或困难。
“吃得住”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吃”和“得住”两个部分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吃”有时也用于比喻承受,而“得住”则表示能够稳定或持续。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用于表达承受能力。
在文化中,“吃得住”常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相联系。这种精神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坚定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听到领导说:“我们团队成员都吃得住压力,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在诗歌中,可以将“吃得住”融入到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山峰吃得住风雨,屹立不倒千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坚固的桥梁横跨在汹涌的河流上,象征着“吃得住”的力量和稳定性。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坚定、旋律有力的乐曲,来表达“吃得住”的坚韧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 withstand”或“can endu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承受能力和耐力。
“吃得住”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承受能力,还常用于表达心理上的坚韧和耐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某人或某物能力的评价和期待。
1.
【吃】
(形声。从口,乞声。本义:口吃,结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吃,言蹇难也。 、 《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吃。
【组词】
吃子、 吃吃
(形声。从口,契声。本义: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2.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3.
【住】
(形声。从人,主声。本义:停留)。
同本义(站住)。
【引证】
《后汉书·蓟子训传》-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 、 《后汉书》-春光已向梅梢住。 、 《南齐书·张融传》-融为中书郎,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 、 萧悫《春日曲水》-舞余香尚存,歌尽声犹住。
【组词】
住歇、 住滞、 住后、 住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