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7:49
词汇“申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申诏”进行分析:
“申诏”字面意思是指向上级或官方正式提出请求或报告。其中,“申”有申述、申明的意思,“诏”在古代指的命令或文告。因此,“申诏”可以理解为向或官方提出正式的请求或报告。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申诏”常用于描述臣子向**提出请求或报告的场景。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通俗的表达方式,如“申请”、“报告”等。
“申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申”字在甲骨文中有“伸展”之意,后引申为“申述”;“诏”字则源自“诏令”,指**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申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被更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臣子向**“申诏”是一种正式的沟通方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申诏”一词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朝廷的严肃氛围和臣子的忠诚。
由于“申诏”是一个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申诏”来营造古代朝廷的氛围,如:“夜深人静,臣子伏案,笔下申诏,心系黎民。”
想象古代朝廷的场景,臣子身着官服,手持奏折,向**申诏,这种场景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剧中的画面和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正式请求或报告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如英文中的“petition”或“report”,但都没有“申诏”这种特定的古代宫廷语境。
“申诏”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学*语言时,掌握这类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