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12:12
词汇“[月作人]”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基本定义。然而,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推测和分析。
“月作人”由三个汉字组成:“月”、“作”和“人”。其中,“月”通常指月亮,“作”可以理解为制作或创造,“人”则是指人类。将这三个字组合起来,我们可以推测“月作人”可能指的是与月亮有关的创造性活动或由月亮启发的人类行为。
由于“月作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神秘或诗意的场景,比如描述一个人在月光下创作艺术作品。
由于“月作人”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某些文化中,月亮被视为创造力和艺术的象征,因此“月作人”可能在这些文化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月作人”可能引发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情感联想,想象一个人在月光下进行创作,这种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在夜晚创作艺术作品的朋友时使用“月作人”这个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月作人,在夜的画布上
绘出银色的梦,
每一笔,都是星辰的低语。
想象一个人在月光下弹奏钢琴,月光洒在琴键上,这样的场景可以引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月作人”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可能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如日本的“月見”(つきみ,赏月)活动。
尽管“月作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月亮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诗意。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