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2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7:41
瓮声瓮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声音低沉、浑厚,像是从瓮(一种陶制容器)中发出的声音。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说话声音,尤其是指那些声音低沉、有力,但又不失柔和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瓮声瓮气 常用来形容某些角色或场景的声音特点,增添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声音特点,或者在描述某种环境声音时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声学或语音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声音特征。
同义词:低沉、浑厚、磁性 反义词:尖锐、刺耳、高亢
瓮声瓮气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对瓮这种容器发出的声音的比喻。在汉语中,类似的比喻用法较为常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地描述抽象的概念。
在文化中,声音的描述往往与人的性格、气质相联系。瓮声瓮气 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声音美学的偏好,即倾向于低沉、有力且不失柔和的声音。
瓮声瓮气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可靠的情感联想。在听到这样的声音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安心和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听到一位选手的声音瓮声瓮气,他的声音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瓮声瓮气的话语, 如古老的钟声, 回荡在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老的瓮放在安静的房间中,旁边是一位老人低沉而有力的说话声。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音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来模拟瓮声瓮气的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onorous" 或 "resonant",用来形容声音的深沉和有力。
瓮声瓮气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具体的比喻来描述抽象的声音特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早听见门里看家的狗,瓮声瓮气如恶豹一般顿着链子咬起来。
他~了半天,我们没听出什么来。
1.
【瓮】
(形声。从瓦,公声。本义: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罋,汲缾也。 、 《广雅·释器》-瓮,瓶也。 、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瓮】
(形声。从瓦,公声。本义: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罋,汲缾也。 、 《广雅·释器》-瓮,瓶也。 、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